首页 香烟价格 正文

黄雁昆:专于职 勤于工 敬于业 精于技-“青烟工匠”杨静:以“工匠精神”铸泰山品质

中国百年优秀演员今昔对比,谢芳于蓝艳压四方,杨静焦晃才是德艺双馨的老戏骨 来源:哔哩哔哩网

黄雁昆:专于职 勤于工 敬于业 精于技

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大重九专线自2020年11月开始建设以来,从一个空车间,短短半年多时间,四组自动化条盒入盒机、一组封箱机设备整齐排列,烟包盘在空中来回输送,地上移载机器人背负着条盒自由穿梭,一台大型机器人自动码垛。半成品、辅料自动入库,主机自动包装,成品烟箱自动码板,生产一气呵成,完全实现自动化运转。在大重九专线,你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科技感,未来智能工厂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在专线上,总能看到一个身影,他就是黄雁昆,是设备管理部设备综合管理员。众所周知,大重九专线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在现场,他不仅要管理好多家外协单位,协调工厂各个部门,还要做好工程项目的规范化工作,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周密安排 进度保障

在专线建设过程中,他精心安排整体进度计划,每周对计划进行更新,对于进度出现滞后的,落实原因及改进措施,高标准、严要求、抓质量、保进度。在现场管理过程中,检查施工单位各项质量、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要求整改落实到位,充分发挥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

“专线工作虽然辛苦,但是看到专线从图纸到现实,一天一个样,成就感油然而生,专线建成以后,我们的大重九产能也有了保障,辛苦都是值得的。”对待工作,这是他的心声。

工程投资 规范管理

大重九专线升级改造项目,作为工厂重点工程投资项目,投资金额较大,审核严、流程多,项目申报、立项、概算、招投标、合同管理、采购管理、过程控制,不仅需要丰富的工程投资项目经验,更需要认真、细心的品质。

对待规范工作,他一丝不苟,项目执行到哪里,一项一卷就归档到哪里,多次工程审计,都未出现问题。

以身作则 勇于担当

在专线推进过程中,他主动担当,加班延点已成为常态,而他从无任何怨言。

五一假期期间,正是专线工作站安装的关键时期,他连续五天坚守现场,指导安装及现场协调。专线建设涉及的相关方较多,不仅有主机设备厂家,还有土建、水、电、气、空调等外协单位,他既要负责好自己的项目,还要根据整体进度计划,做好其他配套设施的统筹与协调,复杂的专线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细节之处 方显匠心

大重九专线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整体设计,更要关注细节。

每次新设备进场前,他都要认真落实入场设备数量、尺寸、功能,进场后还要细心核对。在安装烟包盘输送带吊架时,他提前核对施工图纸,经过计算,发现支吊架太大太重,影响专线整体布局,于是他安排外协重新设计,避免了进场二次施工。封箱机抓箱皮机器人偶有掉箱皮情况,他分析后发现是负压泵供气不足,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他立即安排,用两个周末时间,即实现了专线集中负压供气。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他关注细节,精益求精,将自己的热情、责任全部融入到专线的建设过程中。

对工作他心怀敬畏,对企业心怀感恩,对项目管理认真谨慎。一步一步走来,心细手稳,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技改项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虽然艰辛,但他信念坚定,用精湛的项目管理经验、满腔的热情,为新昆烟的建设添砖加瓦。

“青烟工匠”杨静:以“工匠精神”铸泰山品质

参加工作20年以来,她从一名操作工到检验员,再到质量管理员,始终以女性所特有的柔韧、细致、热情,围绕产品质量恪尽职守、悉心钻研,将“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作为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山东中烟“质量活动先进个人”,近日又被聘为青州卷烟厂首届“青烟工匠”。她,就是质量管理处质量管理员杨静。

尽心尽责 用担当践行初心

“脚踏实地是仰望星空的根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卷包质量管控更是产品交付消费者得最后一道管卡。作为卷包质量管理员,杨静将“把好质量关”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将技能提升作为质量保障的根基。无论是操作生产设备,还是检验产品质量,始终将“用一流的人品铸就一流的卷烟产品”理念贯穿工作始末。

工作中她低调朴实,善于钻研,随着一线的不断历练她练就了一双慧眼,各个机台的质量状况,上百个质量指标她了如指掌。为了更好地监控和记录产品质量状况,她从操作工开始就养成了收集质量缺陷的习惯,不仅对过程中发现的各类质量缺陷进行收集,而且对不同位置、不同形式的同一类缺陷也不放过,甚至连设备剔除桶里的代表性缺陷通通都要归类汇总、分析原因,这个“爱好”一直坚持到现在。

多年的积累让杨静搭建了内容丰富的质量缺陷库及案例库,完善优化了质量标准及检验工作。有同事开玩笑说:“你这爱好特别啊,人家集邮、集烟标,你集缺陷啊。”“产品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在生产过程中百万分之几的缺陷率,到消费者手中就是百分之百!”正是她对质量缺陷“零容忍”的态度和对工作的耐心、专注、执着,与车间师傅们共同攻克了多项质量问题,为质量改进注入了源源动力,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成长。2014年杨静顺利通过了质量工程师资格考试,次年取得了行业烟草检验技能鉴定资格及烟草专卖局外观评委资格。她积极参与行业烟草检验岗位技能标准编制,勇于承担公司卷烟质量内控标准的制定及宣贯,凭借着多年积累,将标准解析得通透明了,被大家一致称赞为质量管理的行家里手。

精心敬业 用实干笃定前行

“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杨静不仅基础工作严谨扎实,还特别注重生产过程“急难新”质量改进问题,身怀匠心的她,从未放缓过求新求变的脚步。

质量风险管控是质量管控工作的重点,也是个系统工程。在推进中,她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理念提出了以设备为主线风险排查模式。为了深度剖析设备运行中存在的质量风险,她坚持从问题出发,白天靠在生产现场与操作人员探讨部件失效模式,晚上回去翻阅相关资料,啃透设备运行流程及工作原理,凭着滴水穿石的韧劲,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滤棒成型、卷包工序、封装工序12种机型的设备运行风险写实,从产品加工过程中经过的每个部件进行分析,识别设备要素近千余项,构筑质量坚实防线,提高了过程质量风险控制水平。

工作中她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紧紧围绕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目标,规范质量检验工作流程,完善质量管理方法手段,在质量管控中提出“质量维修运行机制”,将过程中问题频发或存在质量隐患的问题,与设备保养制度完美融合,增强了设备保障能力。建立“异常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实现了生产过程质量问题的快速反应及闭环管理。

近年来,杨静积极参与各类质量改进活动30余项,创新成果显著。她主持的《降低泰山八喜小盒凹陷频次》QC项目获全国“玉柴杯”一等奖,参与科技项目《卷烟质量要求的策划与设计》获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卷烟生产工艺质量防差错管理体系构建》获山东省管理创新一等奖……

静心修身 全身心传道授业

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同时,杨静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把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储备提炼成规范的培训教材,在公司及厂内培训近千人次,切实提高了车间青年员工工艺质量知识和检验技能水平,在公司兼职教师授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山东省轻纺行业劳模工匠教学大赛三等奖。

“干技术,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靠着吸收借鉴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她,深知“传帮带”的重要性。在一次培训中,她发现因为个人习惯偏差以及对标准的不同理解,造成大家的操作方法参差不齐,于是萌生了开发一套“规范、通用、系统的检验技术课程”的想法。随即,她着手各级检验标准的梳理,利用休息时间,自学课程设计、视频剪辑、脚本编写等教学技能。围绕标准性和规范性,对每一个检验步骤甚至每个动作反复琢磨,论证完善。

终于,在团队的协作下,历时3个月的不眠夜,形成了烟草检验系统性教学课程,涵盖三个不同专业方向关键指标的检验标准、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即实现了现场快速直观教学讲授,又满足了检验技能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受到了烟草行业专家评审组的一致好评,并以行业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入选烟草网络学院平台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在近三年的山东中烟烟草检验技能竞赛中,杨静责无旁贷地担任起教练职责,她不断总结竞赛经验,详细制定备赛方案、计划,编制关键考点和注意事项,组织实战模拟训练,手把手带领大家学技术懂规范。在她的鼓励和指导下,12位选手分别在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其中青年职工勾会会在2020年度山东中烟检验竞赛中荣获第一名的佳绩。选手们说,看着杨老师为我们不辞辛劳,觉得心疼。杨静却开玩笑说:“感谢你们坚持不懈提问题,给了我学习提升的机会。”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从来不是一个人就能实现的,她努力传承知识的火种,为检验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

干一行,通一行,爱一行,是她对自己事业怀有的一份热爱、珍惜和敬重,“专于职,精于技,敬于业”是她不惜为之付出和奉献的匠心情怀。“青烟工匠”的殊荣既是肯定又是鞭策,她将在与企业共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打磨自己,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想、技能、行动上,用心用情把好质量关,全心全意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求创新 谋实绩——记浙江中烟特二级技师范礼峰

卷包工控状态管理员、电气维修副组长、高级技师、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这一个个光鲜的称号早已加冕在这位善于创新的电气设备保养工范礼峰身上。就在不久前,范工一举摘得浙江中烟首特(特二)专家的荣誉,实至名归。

探索智能化维修模式

早在2010年,范工已有了维修智能化的畅想,这源自于一次设备抢修。

那时箱装提升机停机,位于一楼的操作人员跟往常一样在工控机上按下复位键,但这次故障并不是简单的输送堵塞,而是三楼出口处的箱装输送不到位导致链条卡死造成的。程序复位后,几百公斤重的输送链条瞬间脱落。维修空间小,难度大,十几个维修人员抢修了二十多个小时才恢复正常。这次的误操作带给范工的震撼极大,他暗暗下决心:“利用技术手段防止误操作,使传统的维修模式向智能化转变已势在必行。”

事后,为了彻底规避这类误操作,范工找准问题点着手设计改进方案。在箱装提升出口处加装检测器,并修改控制程序,实现只在两个检测器均无堵塞信号的情况下,提升机才会被启动,这一下给设备起了“双保险”作用。

“创新无止境”,虽然十年前的设备管理并没有把“智能化”摆到如今这么重要的位置,但年轻的他已经在摸索这样的模式。“设备始终不够智能,虽加装了检测器,但这也有失效的可能,因此操作人员在处理故障时,还是会和三楼的工作人员确认下故障情况,这不仅效率低,容易出错,甚至会导致箱装堆积,引起停机。”这个难题困扰了他许久,期间他不断地加班加点,翻阅论文,查看图纸。

“一楼人员看不到三楼情况,何不加一个摄像头,做一套监视系统?”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在当时做一套这样的系统并非易事,范工从工业摄像头的选型,安装位置,网线的部署,到监视屏的调试与程序修改,一股脑儿全包了。忙活了快2个月后,“箱装提升监视系统”正式上线,效果非常理想,也让车间尝到了“智能化”的甜头,之后范工在智能化道路上不断前行。

创新工作室中求创新

在卷包车间有一个创新工作室。一提到这个工作室,大家都会想到范礼峰。“创新”已经是贴在范工身上的一个标签。

走进创新工作室,墙上挂着工作室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荣誉,攻关项目。其中最吸人眼球的是各种型号的电气控制实验平台。“别小看这些设备,这其中有AMK电机实验平台、倍福PLC和驱动器实验平台、西门子300系列PLC实验平台,这些实验平台几乎涵盖了卷包车间的主流设备。他们解决了不少设备棘手问题,有些器件不能确定是否损坏,很难在设备上调试,那在创新工作室中离线做实验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在这里不仅可以做深度测试,摸透器件的状态,还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将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际。”范礼峰这样说道。有次ZB47包装机上的内框纸检测器失效导致剔除装置不工作。范礼峰赶到现场,凭多年的维修经验立刻锁定问题关键,因为阳光(硬)利群内衬纸和内框纸颜色太相近,烟包上虽没有内框纸,也会因为内衬纸的颜色误以为就是内框纸而放行通过。二话不说,范礼峰卸下了检测器,直奔创新工作室。因为如果直接在机台上做试验,很难监控参数变化,还会影响生产进度,增加原辅材料的消耗。在创新工作室,范工将检测器安装在了一个离线测试平台上,按照说明书,不断调整其安装角度。由于内框纸表面光滑,检测器发出的光源被直接折射,检测器接收不到光源;内衬纸表面粗糙,光在漫反射的作用下,有部分光源被反射回来而被检测器接受。从这个要点出发,将检测器的阈值设定在700以下即可在内框纸缺失时输出正确信号。短短3个小时,在无需更换备件,损耗不到一条烟的情况下,其安装角度的试验其实已不下百次,完美的解决方案真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既授技艺也传师魂

如此精湛的技术背后,倾注的是范工那些不为人知的心血。工控技术时常更新迭代,“工作八小时外”的学习在这个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软件更新了,要跟进,要吃透;设备换代了,要调试,要研究。这些事很多都只能在下班时间完成。“创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他的座右铭,同时他也是这样鼓励车间的新员工。就在四月中旬,范工联合车间甲班团支部,给青年员工上了一堂生动的“创新”课。认真备课的他给大家介绍了创新工作室的设备及其功能,分享项目开展经验,并鼓励青年员工多发挥特长,诚恳邀请有兴趣的员工加入到创新队伍中。

(范礼峰仔细检查设备)

“创新工作室的设备支持编程实验与测试,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很快上手,进而熟悉车间的工控设备原理与逻辑,这是创新工作室摸索出来的员工成长‘捷径’。青年员工是我们车间的新鲜血液,他们有活力,有拼劲,我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够助燃他们的创新火花!”技艺需要传承,范工就是这样践行的。如今创新工作室是不少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诸多设备故障的终结点,这个平台较好地推动了车间的技术提升,创新创造。作为车间创新工作的领头羊范礼峰,求创新,谋实绩,他的脚步从未停止,坚定而有力。

维修岗位上的青春之歌

素有“西北小江南”、“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美誉的汉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汉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各项建设加快发展,特别是一批骨干企业迅速成长,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壮大的强劲力量。以生产“公主”牌卷烟而闻名遐迩的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卷烟厂就是令汉中乃至全省骄傲的明星企业。这个厂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披荆斩棘向前发展,关键是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职工队伍。魏平夷就是其中一位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实干家。

魏平夷,男,生于1972年7月,陕西勉县人。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7月毕业于陕西工学院(今陕西理工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工程师,高级技师,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内训师,烟草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烟草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包装专业专家,烟草行业教育培训资源评审专家组成员,陕西省烟草行业操作技术能手,从事烟机设备维修工作20年。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抒写出了一个绚烂的青春。

勇于开拓 他直面挑战

在魏平夷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迎难而上,开拓前进。这其中的艰辛与困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魏平夷却从来不说不怨,只是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维修工作中,埋头苦干。

“海不舍小,故能成其大,山不舍土石,故能成其高。”工作中不可能经常发生什么大事,倒是普普通通的日常工作充满每一天。只有从小事做起,才有机会做大事。在设备维修这个工作中,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给企业的生产带来麻烦。为了避免工作疏漏,魏平夷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学习烟机维修技术上,认真研读机械原理,钻研操作技术,掌握修机技能,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务必做到应对自如,高效精准。他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对待任何一件小事都不能言其小,也不能厌其微,都要全力以赴地去做,用心去做,力争把每一件小事做到位、做好、做到精致。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流而上,方显本色。魏平夷的锐意进取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勇敢与努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时刻牢记着共产党员所承担的使命,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踏实肯干,事事争先。

善于创新 他爱岗敬业

学习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创新对于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魏平夷经常查阅资料,翻看书籍,与同行交流沟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设备维修这硬骨头再难也要啃下。正是他尊重科学,使得他的每一次创新、每一次探索都能够稳扎稳打,稳步实现预期目标,为企业降低生产风险,确保生产平稳、高效、安全运行。

魏平夷多年来致力于管理创新,有一股敢吃“螃蟹”的勇气和韧劲儿,使他在工作岗位上熬过了一关又一关的挑战,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难题。近年来,卷包生产线设备状态整体老化趋势显著,人员年龄老化,突发故障较高,质量波动较大。魏平夷作为技术主管,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在滤嘴线开展预防维修模式,预防维修为主、现场维修为辅,优化维修资源,由点及面推行新模式。近期,卷包设备尤其滤嘴线设备突发故障呈下降趋势,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该模式得到陕西中烟内兄弟单位借鉴推广,并取得显著效果。

在技术创新方面,魏平夷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近三年来,累计完成创新项目30余项,其中专利成果3项。《提高FB19纸盒卸盘机适应性研究》课题,解决纸盒进料堵塞、卸料乱料等故障,降低了物料损耗,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该项目荣获科企业技项目二等奖。研制设备维修类工具装置共10件套,提高了设备维修效率、维修精准性及安全性,一些装置在省内得以推广。重点研发了《滤嘴成型机曲柄连杆轴承工装》,将维修时间由40分钟缩短至8分钟。该项目申报QC课题获省公司发布一等奖,获得中质协发布银奖,省质协优秀QC小组称号,并成功申请了专利。两个装置在企业内部通过A3发布推广,分获得一等奖,三等奖。2016年,因精益管理成绩突出,被企业授予“年度精益改善之星”荣誉称号,荣获“黄金叶”杯全国烟草行业精益改善专项达人称号。

甘于奉献 他满腔赤城

魏平夷在维修岗位上摸爬滚打了20多年,一直保持着昂扬的姿态在工作中一路前行,屡建功勋,却从不要求回报。他以自己的满腔赤城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默默付出,严于律己,同时,也深深地带动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为了工作,为了企业利益,甘愿吃苦受累,不计个人得失。

魏平夷发扬师带徒传统,做好传帮带。通过“结对子”、“传帮带”完成岗前培训,结成2对师徒,培养10名操作维修工,7人已取得中级职业资格。

魏平夷订标准、出题库、编教材。2020年11月,被国家烟草专卖局人事司聘任为行业技能人才工作专家库专家。

走近大河听涛声,走近溪流看蜿蜒,走近魏平夷,我们看到的是他寓于平凡之中的大爱,如花一般,无声绽放。“以此为生”是其无悔的选择,“精于此道”是其毕生的追求,正是凭着这股儿韧劲儿,为他在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卷烟厂建设发展征程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淬匠心之火 逐时代之梦

李力勤于思考、潜心钻研,多次解决棘手技术难题。图为其研究包装机改造场景 /南阳卷烟厂 供图

工匠名片

李力,41岁,中共党员,河南中烟南阳卷烟厂卷包车间副主任技师,“李力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电气维修高级技师、设备点检高级技师、钳工技师。他扎根生产一线,在设备效能提升、节能降耗、质量保障等领域开展技术革新及攻关活动60多项,获专利授权20余项,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豫宛大工匠、南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等。

18年来,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精密设备,面对各类疑难杂症,他凭着勤学苦练、勇于担当、敢啃“硬骨头”的精神,一次次将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从一名普通电工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就是河南中烟南阳卷烟厂卷包车间副主任技师李力。

以匠心育恒心

“艺痴者,技必良”,唯有热爱,方能专注、专精。对未知保持一份好奇、对工作保有一份热爱,是李力担当有为的“动力之源”。

一次,李力偶然发现,在烟支输送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挤压划痕质量缺陷。这种故障出现频次低,难以复现。虽说可以通过加装高价值检测仪器或者人工把关来避免,但这样一来成本就要增加不少。

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避免此类问题发生?为战胜“拦路虎”,他走路想、吃饭想,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从细节入手,李力首先对烟支输送过程进行分析,设计加装边缘计算模块,实时计算传动辊负载压力和料位高度,构建了输送过程的烟支分布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他通过实时调控运行速度,实现了根据烟支堆垛高度,自动对输送带速度进行柔性化控制。在解决质量隐患的同时,这项创新还节约了检测费用600余万元。

敢于和技术难题“死磕”,在李力18年职业生涯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遇到技术难题就找他,李力总会有办法。”——这句在卷包车间广泛流传的话语,正是这位工匠勤于业、精于行的最好例证。

以匠心续传承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2018年,卷包车间成立“李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突出智慧创造、文化凝聚、人才领带,致力于打造尖端创新平台。

作为创新工作室领头人,李力认为“以上率下、团队协作”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为此,他积极参与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就像看到了刚进厂时的自己,有干劲有激情。如果能帮助他们成长并脱颖而出,我将感到无比欣慰。”在李力看来,传帮带是企业的优良传统,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几年,李力特别注重培养青年技能工人,亲自带了很多徒弟。面对这些“90后”“00后”弟子,他通过“青年创新论坛”、青年座谈会等方式,现场讲解创新经验和技术诀窍,带领他们在教室中学习、在一线锤炼。言传身教中,李力毫无保留地将所知所悟传授给青年员工,也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作为企业内训师,李力在自动化控制、精益管理、TPM、QC课题等方面编制了12套培训教材,通过专业讲坛、微课堂等形式累计培训职工900余人次,培养出高级技师12人、技师20余人,被评为行业优秀内训师,他和徒弟还被评选为河南中烟最美师徒。

头雁高飞群雁随。在李力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完成40余项技术革新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维修费用2000余万元。

以匠心致创新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鲜明特色,制造业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

“企业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普通的攻坚克难还不够,必须跟得上时代步伐,通过数字化转型助力企业发展。”对此,李力深刻地认识到,将数字化新技术与应用场景相结合并转化为生产力,要有开拓进取之心,更要有坚韧求索之志。

2021年,李力作为技改项目实施负责人,承担了部门的信息化设施建设任务。面对新课题、新挑战,他靠着一股钻劲与闯劲,深入学习思考,将多年实践经验应用于项目建设,历经多次摸索,终于打通了系统互联间的瓶颈问题,实现了由设备“维护者”到“设计者”的角色转变。

利用基于ARM嵌入式处理器方式,研发包装机驱动信号控制装置,实现传统设备的智能化改造;采用混合组网方式完善卷包数采平台,实现不同采集装置数据的同步采集与清洗,解决了卷包设备多源数据采集难题……近年来,李力以机台为“舞台”,敢于探索、善于创新,成为工厂化转型的“探路先锋”,多项成果被推荐为行业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

擎一份执着、守一片匠心,李力精进不休,留下了一串镌刻着工匠精神的奋进足迹。扎根生产一线,他变“沉默”为思考,变“乏味”为有趣,埋下头、静下心,将责任转换为动能,用久久为功的敬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生动刻画了“榜样”的风貌。

工匠点评

河南中烟南阳卷烟厂卷包车间党总支部书记 乔永卿: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沉稳平和,李力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对细节的关注和对技术的追求,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不动摇、不移志、不停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让李力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出彩篇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