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香烟价格 正文

朱先志:在烟田里逐梦成长-灾情过后,烟站女站长蔺晓红的一天

【红色摇篮】行军途中贺子珍早产,朱老总带人保护贺子珍在风雨中生下孩子 来源:哔哩哔哩网

朱先志:在烟田里逐梦成长

28年、336个月、10000多个日夜……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烟叶生产一线,有这样一头“老黄牛”,他将28年的青春挥洒在烟田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6项,取得专利授权3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4篇。他就是沂水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试验站站长朱先志。

坚守使命 助力烟农增收致富

1995年,朱先志来到沂水县局(分公司),成为一名烟技员,从事烟叶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他主动扎根烟田,用心指导烟农,烟田成为他梦想起航的地方。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规模种植主体快速发展,中小户烟农综合竞争力不强、烟叶种植收益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面对难题,朱先志坚守为烟农服务的初心使命,尽最大努力助力烟农增收致富。研究行业政策、征集烟农诉求、与同事开展头脑风暴……经过努力,他创新开展了烟农互助小组管理模式,引导烟农在设施利用、生产组织等方面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经过实践,烟农互助小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用工难、用工贵等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技术落实到位率和烟叶生产均质化水平。这一模式在沂水县推行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户烟农的烟叶生产难题。

“为烟农找到较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是烟叶生产工作者的使命。”朱先说。实际上,朱先志对烟农的帮助不仅局限于烟叶生产,还积极带领大家发展多元产业,邀请农业专家向烟农传授旱稻、百合、板蓝根、万寿菊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技巧,并多方奔走与相关食品、药品企业建立了生产、销售产业链,助力烟农多元化增收。

锐意攻关 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朱先志经常说:“做科研要立足于基层、扎根于基层、适用于基层。”自参加工作以来,朱先志一直扎根在烟叶生产一线,着力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随着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变化,传统移栽模式用工成本高,无法满足集中移栽和水分供应要求,朱先志下定决心攻关。他学习先进经验,引进了井窖移栽技术,但是传统井窖移栽技术并不完全适合山东烟区。朱先志跟同事经过多次讨论分析,结合山东的地形特点和实际情况,创新形成了水造法井窖移栽技术。那段时间他在设备加工厂和烟田之间穿梭,不断试验、改进,终于研制出了水造井窖移栽器和浇水封埯器。“一法两器”为烟区集中移栽、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真正实现了移栽方式的变革。

有了新技术和新设备以后,朱先志又带领团队逐村开展实操培训,让烟农真正接受并掌握水造法井窖移栽技术。新技术推广应用后,移栽成本每亩降低17元,移栽效率明显提高,栽后烟株抗旱、抗病性显著提高。

潜心钻研 把试验田当成责任田

从业28年来,朱先志一直把烟叶生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和追求目标。多年来,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试验田里,把试验田当成自己的责任田,在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道路上不断前行。

田间试验工作细致又繁杂,对于品种区域试验,要为每个烟叶品种建立一个独立的身份信息,详细记载试验过程中每个品种的性状表现。试验田里每个烟叶品种的种植面积都很小,田间操作无法直接使用机械,只能靠人工。烟草育种周期长、工作内容复杂,从育苗开始直至采收烘烤结束,整个生产季都要做到全程观察,而这些已经成为朱先志多年来的工作日常。

终于,持之以恒的守护换来了累累硕果,NC55、NC102两个烟叶品种累计种植推广面积达100余万亩。

多年来,朱先志坚守干好烟叶工作、做好烟农服务的初心,在指导烟农种好烟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助农增收新路径、拓宽烟农致富新渠道,切实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烟田里逐梦成长,为助推烟叶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朱先志(左)在烟田指导绿色防控工作。高强摄

灾情过后,烟站女站长蔺晓红的一天

2021年7月14日-7月22日,河南许昌地区接连发生大风、冰雹、暴雨、特大暴雨等严重自然灾害,全市四个烟叶产区多处烟田不同程度受灾,其中禹州市朱阁镇是受灾较严重的乡镇之一。灾情发生后,烟草行业高度重视,要求各单位迅速行动,积极开展防汛救灾和生产自救工作,努力把烟农损失降到最低。

7月26日,笔者来到禹州市朱阁镇,跟随朱阁烟站站长蔺晓红深入烟叶生产救灾一线,采访她一天的工作情况。蔺晓红今年42岁参加工作24年,是许昌烟区唯一的女性烟叶工作站站长,工作中,她既有铁娘子一般不怕吃苦、敢于碰硬的刚毅,又有把烟农当亲人、与群众心连心的柔情,多年来一直受到行业、地方领导的一致好评和当地群众的深切尊敬。

初见蔺晓红(左三)时,她正在朱阁镇石河村村头跟十几户烟农开会,石河村是全镇烟叶受灾最严重的行政村,大部分烟农损失惨重,心情一度非常绝望,蔺晓红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正确看待这种百年不遇的灾害天气造成的影响,不抛弃不放弃,全力开展生产自救、降低损失。

蔺晓红帮助烟农叫来保险公司查看灾情,有些地块开车不方便,她随便借来一位烟农的电动摩托车往烟田里赶。

烟农刘金伟(中)的烟叶今年大面积受灾,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核定他的受灾面积为80亩,蔺晓红苦口婆心的向他们讲述烟农的实际受灾情况和今年来各项生产投入成本,希望能酌情核增理赔面积,尽可能减少烟农损失,在她的感召下,刘金伟的最终定损面积增加到90亩。

暴风雨过后,烟田里一片狼藉,哪些烟叶还有希望需要抓紧抢救、怎么抢救,哪些已经无法挽回不必浪费时间,蔺晓红耐心的向烟农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提高灾后生产自救效率。

水灾之后,烟田最容易遭受病虫害肆虐,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北张桥村张义昌的烟田出现了很多被金龟子侵袭的痕迹,蔺晓红和他一起查看具体灾情,教会他具体的防治要领。

从事烟叶工作20余年,蔺晓红自己也从来没有遭遇过这么极端的天气和这么严重的自然灾害,虽然面对烟农时她总是强装镇定努力为他们打气加油,但在烟田里没有其他人在场时,谈起烟农们从租地到移栽、田管等环节所付出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如今都随着这场暴风雨付之东流,她还是忍不住伤心落泪,为他们心疼难过。

蔺晓红所在的朱阁烟区属于丘陵地貌,为了适应这里的交通条件,她专门买了越野车,她自己已经跟这部越野车一样,完全适应并热爱着这里的一切。

蔡寺村张学伦今年种了145亩烟叶,他几年前自建的烤房设备严重老化无法再用,蔺晓红帮他争取到烟草行业的烤房“煤改电”项目,免费帮他把燃煤烘烤设备替换为电能烘烤设备。蔺晓红来到张学伦的烘烤工场,查看他基础建设施工进度,确定新设备的安装时间。

蔡寺村程志许的烘烤工场,新的电能烘烤设备已经安装到位,蔺晓红查看周边防汛排水设施建设情况,叮嘱他务必要在烤房四周挖好排水渠,避免烟叶烘烤期间再次遭遇水灾。

蔺晓红亲自拔出尚未掩埋的电能烘烤设备高压地接线,查看其中电缆是否达标,避免存在安全隐患。

接连跑了几个村,蔺晓红实在太累了,蹲在地上跟设备厂家打电话协调技术员上门调试设备、传授使用方法,跟电业部门协商变压器安装时间。

虽然今年烟叶受灾严重,蔺晓红还是一直鼓励大家,不抛弃不放弃,明年还有希望。

细支品类16年成长记

从设备上拆卸下来,等待维修保养的分离轮。尹屾摄

最是春光催人进。

听,脚步铿锵、设备齐鸣……这是来自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卷烟厂的生产“乐章”。在20台套卷接包机组的“交响乐”中,烟丝入列、滤棒对接、烟支成型,苏产细支烟就这样经由一排排流水线款款而至。

2006年引进厂里的PROTOS1-8 GDX2是这一生产阵列中的“老班长”,在这台设备大大小小的构件中,“分离轮”的运转时间最久,至今已经服役了16年。这个外观看似并不起眼的机械组件,在烟支成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切为二的光支烟必须经过它的“妙手”才能完全分离,从而为后续对接过滤嘴做好准备。

16年后的今天,分离轮还在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而细支烟这个当初的萌芽,已经被时光筑成为闪耀的里程碑——

从2006年引进第一台套细支烟卷接机组,开创中式细支卷烟高速化、大规模生产的历史,到如今形成20台套中速、高速全阵列,产品全部细支化,南京卷烟厂在全国细支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上阔步前行。

从第一款苏产细支烟扎下“梦想的种子”,到如今中式细支品类“繁花锦簇”,梦想照进现实,品类创新不仅成就了一个品牌,改变了一个企业,也深深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

纵观历史,烟草行业从来不乏革新的意志、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细支烟品类更是集大成者,它的诞生集中体现了行业紧跟时代、开拓进取的理想追求。时间已经证明,这一全新品类不仅开启了中式卷烟发展的新潮流,更似一缕春风,为奋力前行的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中式卷烟的细支之“梦”,萌发于2005年。

其时,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市场分层化、需求小众化、消费个性化等新特点日益明显,“大气候”下的国内卷烟市场出现了一种追求特色、崇尚个性的新趋势,市场对产品创新的呼声愈加强烈。

聚焦行业发展,2002年以来,“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正式拉开了国产卷烟品牌做大做强的序幕。从颁布《中国卷烟品牌发展纲要》到出台“两个10多个”,产品创新迎来更加有力的政策环境。

潮流大势,浩浩荡荡。

市场变奏,引发了新旧动能变革,烟草行业用行动证明:“闯新路才会有出路。”

勇于探索的江苏中烟是这条新路上的拓荒者。那个时候,国内卷烟市场上已经出现诸如“爱喜”“摩尔”等国外细支烟品牌,对于细支烟这一新品类,不少人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对其国产化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有的认为细支烟很难占有主流市场,发展不好就会成为企业包袱;有的担心其难以融入企业的品牌谱系,可能会对传统品牌的市场形象造成损伤,等等。

新的十字路口前,徘徊犹疑,还是坚定不移?

面对品牌林立的外部竞争和换挡提速的发展需要,江苏中烟坚毅地向前迈出了第一步,战略指引“南京”品牌承接细支品类创新转型,从此走上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新道路。2006年,苏产第一款细支烟“梦都”(细支型)在南京卷烟厂生产下线,这也是国内第一款,中式细支烟的先河由此开创。

此后十年,经过艰难起步、深耕市场、持续改进,江苏中烟筑牢底座产品,填补高端产品,打造形成了丰富明晰、特色鲜明的苏产细支烟产品链条。在引领者的带动下,行业工业企业也纷纷进入新蓝海,细支烟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小众”走到“大众”,一步步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更为关键的是,细支烟打开了品类创新之门。在消费需求个性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行业工业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破与立、创与闯,中式卷烟品类从“香型”到“体格”通过技术创新不断迭代升级,而且速度加快,创新品类相继问世、百花齐放。随着品类创新持续深化,常规卷烟与“细中短”等组成的品类新格局初具雏形,新品类以强劲的生命力成为拉动大盘的新动能。

2018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2015~2017年度行业十大优秀卷烟新产品”的亮相证明了这一点。从品类的角度看,十大新品,常规卷烟有5款,细支烟有4款,短支烟有1款。常规卷烟与新品类各占半壁江山,特别是细支烟,无论是销量、结构,还是份额、市值,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新品的表彰从产业层面传递出了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中式卷烟品牌新优势的清晰信号。

“供给侧”精准对接“需求端”,根深则叶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烟草行业深刻把握国内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精准洞察新的消费趋势,力图在市场脉动中抓机遇。把握市场的“春江水暖”,行业企业以“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创新路径,满足需求、引领消费……

相继问世的新品经历了市场风雨的磨砺和检验,丰富了中式卷烟的家族谱系。中式卷烟顺“市”而为,以方兴未艾之势大踏步发展,真正连接起供给侧和需求端,从而带动了市场升温、发展升“极”。随着新的增长极加速崛起,创新品类助力中式卷烟品牌发展一步步跑出了“加速度”。

回顾品类创新的改革浪潮,行业在新旧动能的转换中提高品牌发展水平和锻造竞争能力,这其中既有传统品牌的革故鼎新,也有新兴产品的弯道超车;既有发展模式的腾笼换鸟,也有市场布局的重构优化。不同的打法,同样的追求,那就是以品类创新拉升品牌竞争着力点,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则是指引逐梦者不迷航、不偏向的闪亮“灯塔”。

辉煌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需要一代一代接力奋进。塑造烟支的“分离轮”还在不停转动,逐梦远方的脚步永不停歇,中国烟草正在不断探索创新中拥抱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

河南宜阳:“烟叶兄弟”致富路上携手向前奔

亢宜飞(左)与邢书彬(中)、邢要彬在烟田里查看墒情 蔡璐 摄

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柳泉镇,烟叶是群众交口称赞的“致富金叶”。近年,柳泉烟站辖区种烟村超过10个,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700亩左右。

冬去春来,又到了一年烟叶育苗时,柳泉镇尹村外的烟田里,起了一行行新翻的烟垄。2月21日上午,阳光明媚,田间小道上有三个人结伴走来,不久就在一块烟田里蹲了下来。

“虽然天旱,这墒情相对来说还可以,你们看看。”柳泉烟站主检员亢宜飞边说边抓起一把土搓了搓,随即递过去。蹲在对面的尹村烟农邢要彬、邢书彬兄弟俩瞅了一眼就笑起来:“就是不赖,今年的烟叶收成差不了。”

十几年前,邢家兄弟在外打工,收入微薄还不稳定,后来听说家乡推广烟叶种植,毅然回来当了烟农。十几年间,兄弟俩的烟田从几亩扩大到几十亩,人也从门外汉成长为职业烟农。2020年,弟弟邢书彬种了五六十亩烟叶,毛收入有30万元,邢要彬种得少些,但也有二三十亩。

有机肥、电烤房、测土配方定肥、下部叶优化……记者跟邢书彬聊起烟叶,他的嘴里时不时地冒出一个个专业名词,俨然是个“技术烟农”。

“以前用的是纯化肥,现在用了羊粪有机肥,效果好得很。”邢书彬说,这些年,他种烟叶越来越得心应手,除了自己肯干,还得益于烟叶种植技术和烟叶品种的不断更新。

“还有就是现在的服务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细,我们干起来更省心。”聊起烟草部门对烟农的服务,邢要彬接过了话茬。

为服务烟农,烟草部门每年都要集中进行土壤肥力检测,针对不同前茬、品种、土壤肥力等拿出定制化施肥方案;到春天,派专人在大棚里为烟农统一育苗;在烟苗、肥料等方面提供补贴,算下来每亩烟田能补贴600多元;定期派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或通过培训班对烟农进行技术指导。

按照相关政策,每年烟农在种植前都要与烟草部门签订合同来确定种植面积。眼下,新一轮合同签订在即,邢家兄弟除了要扩大自家种植面积,还打算把系烟棚建起来。

“没啥说的,接着干。”致富路上,这对“烟叶兄弟”还要携手向前奔。(洛阳日报记者 赵硕 通讯员 蔡璐)

(原载于2021年2月22日《洛阳日报》6版)

汇聚“金种子” 结出“金果子”

“条烟美容器为什么只有两面?我感觉设计成六个面效果会更好。”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卷烟厂六面条烟美容器的研发,来源于操作工的这样一条建议。

条烟美容器位于卷烟生产的末端工序,安装于GD包装机上,但它只有上下两块烙铁,实际生产过程中易出现条外透明纸松弛、皱褶等问题,操作人员常常为此苦恼。

操作人员的呼声,引起了宁波卷烟厂“逐梦利群”QC团队的重视。今年1月以来,“逐梦利群”QC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攻关,制作一体式加热装备,实现了在逼仄空间内的热封作业,有效提升了条烟美容器运行效率和产品质量。

自2010年成立以来,“逐梦利群”QC团队凭借精湛技术和创新能力,一次次带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提升。

去年,宁波卷烟厂面向生产一线组织小改小革、“金点子”征集等活动,通过小组积分管理、QC知识培训、月度“走现场”,深入基层一线搜集工厂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自下而上发现问题,自上而下选题攻关。

卷包车间开展“三比”活动——比服务,看谁服务机台周到细致;比工作,看谁完成目标任务好、工作效率高;比创新,看谁小改小革成果多、生产推广成效好。300多名车间员工立足岗位实施自主改进,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43条,涉及生产、检验、维修等各领域。

围绕员工提出的各类问题,“逐梦利群”QC团队展开了一项项课题攻关。

团队合作讲究的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逐梦利群”QC团队,具有多年创新经验的8位高级技师分头负责卷接包装成型配套设备,他们带领技术人员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创新、疑症排查。

“我们很多设备都用了几十年了,能解决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卷包车间主任李捷说。

面对生产顽疾,团队成员明确了“勤学习、勤交流、勤攻关”的“三勤”工作法。在之后的工作中,他们建立了“周调度、月分析、季总结”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每周进行精准调度、每月进行分析改进、每季进行总结提升。

在高级技师沈冬晖、周文罡、王智军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针对员工提出的问题进行攻关,解决一项销号一项,相继解决了软包封签易堵塞、条烟透明纸松弛和皱褶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零部件设计技术,团队成员王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学习、向专业人士请教等方式,从零部件设计“小白”一步步成长为精通3D建模技术的“达人”。

为了更好地督促青工成长,团队组织青工通过PPT展示等形式每周进行一次课题汇报。青工们一页一页地讲,技师们一页一页地评。“有时候一个课题要点评两个多小时,每次课题汇报都像一次大考。”王翔说。

在与操作人员交谈过程中,团队成员、青年维修工陈思萧发现卷烟机的烟支传递机构(俗称“蜘蛛爪”)易造成飞烟现象导致设备停机,但因设备高速运行,究竟是8个“爪”中的哪一个出现了问题却很难判断。

爱动脑筋的陈思萧和团队其他成员共同研究,合力开发了便携式“蜘蛛爪”检测仪器。该仪器能够准确快速地锁定“蜘蛛爪”故障部位,有效提升了检测和维修效率。

经过多年磨合,“逐梦利群”QC团队立足小改小革,扎根车间多个项目,形成了从个人到团队、从自主创新到技术联盟的全方位多形式创新局面。

为促进创新成果“落地生金”,浙江中烟以课题制、项目制为载体,以专业部门“领”、重点部门“带”、主要领导“抓”的方式,举办成果研讨会、推广论证会等,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落实。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广推进、多层次、立体化的管理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宁波卷烟厂卷包车间“逐梦利群”QC团队在创新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提高GDX1软包机组日产量》《提高YF611A条烟输送系统运行效率》《降低CH小包透明纸包裹缺陷率》课题分别荣获第38届、第44届、第45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金奖。陈思萧于2018年在共青团浙江省委举办的“最美90后”评选中获提名奖,团队成员陈国辉、陆海华被授予宁波市“港城工匠”称号,多名团队成员被授予浙江中烟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