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香烟价格 正文

电子烟新政实施1周年,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发布中国电子烟用户特征及公共健康影响报告-一座超大城市如何管好“一根烟”?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电】上海交通大学 上交大 郑益慧老师主讲 来源:哔哩哔哩网

电子烟新政实施1周年,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发布中国电子烟用户特征及公共健康影响报告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发布《中国电子烟用户特征及公共健康影响报告(2023)》。

《电子烟管理办法》和《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即将落地1周年。根据新政要求,国内仅允许销售烟草风味的电子烟产品,生产、零售全环节均需持证,电子烟产业进入规范发展新时代。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发布《中国电子烟用户特征及公共健康影响报告(2023)》。该研究由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蔡雨阳主持,覆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总样本量达2000人,是新政后首个聚焦电子烟用户群体公共卫生影响的调研成果。

“我国有约1690万电子烟用户,这些用户在过去1年的使用行为可能发生一定变化。”蔡雨阳表示,“此次研究对国内电子烟使用人群进行了画像,并进一步调研这个群体对电子烟健康影响的认知及对电子烟国标新政等方面的看法。”

电子烟用户学历收入较高,九成是老烟民

调研发现,国内电子烟用户以接受过高等教育、中高收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89%的用户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61%的用户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

同时,国内92%的电子烟用户是老烟民,即先使用卷烟,后转向电子烟,提示电子烟对非烟民吸引力较小,“门户效应”不显著。

“此前,公共卫生界担忧电子烟会成为非烟民的‘第一口烟’,”蔡雨阳表示,“本次调研发现电子烟的用户以传统烟民为主,这个结果与中国疾控中心2020年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期刊上发布的结果是一致的。”

改用电子烟后,近七成用户自报健康改善

调研重点关注电子烟使用对烟民健康的影响。统计数据显示,68.1%的人由卷烟改用电子烟后,自报身体整体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其中18.6%的用户认为 “明显改善”,49.5%认为“稍微改善”。

调研发现,国标电子烟产品使用行为与症状改善程度相关。针对咳嗽症状,国标产品用户中有30.3%自报改善,非国标产品用户中仅有23.9%表示该症状改善。除此之外,咳痰、咽痛、牙齿及手指发黄、有口气、口干、口苦等症状也呈现类似的比例。

《报告》认为,2022年10月起执行的《电子烟》国家标准对潜在有害物质和添加剂的使用做了更严格规定,因此国标产品的安全性可能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约1%的用户自报使用电子烟后身体状况变差,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等。研究团队认为,雾化液中的甘油、丙二醇均具有吸水性,可能会导致粘膜干燥,造成口腔不适。同时,86%的电子烟用户同时使用卷烟和电子烟,需进一步研究双重使用对其健康的影响。

电子烟灰产禁而不绝,仅四成用户使用国标产品

调研发现,仅40%电子烟用户主要使用国标产品,非国标产品占据当下电子烟市场主流,显示电子烟灰色产业链规模庞大。

在近期被使用的非国标产品中,88%为换弹式调味电子烟,其中最多的为通配水果/薄荷味烟弹,占比高达37%。

同时,调研还发现用户普遍对电子烟监管政策了解较少。例如,对于“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知晓率仅为40%;近10%的用户对监管政策完全不了解。

通配水果味等非法产品通过黑市流通,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蔡雨阳建议,监管机构应遵循《电子烟》国家标准和《电子烟管理办法》,加大电子烟灰色产业链的打击力度,制止非法产品泛滥,防止危害公共健康事件发生。

专家观点:国标电子烟使用后,“老烟民”症状改变值得关注

《报告》总结,电子烟用户自报健康状况相对于使用卷烟时有所改善,同时电子烟国家标准的颁布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用户的使用行为。同时,蔡雨阳也提示,调研数据为使用者自述和感受,尚需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验证。

根据本次调研发现,《报告》提出5点专家观点。

1.以公共健康风险最小化为原则,积极看待烟民减害诉求,探索减害战略的应用可能。

2.电子烟仍具有健康风险,严禁未成年人接触和使用,不在禁烟场合使用电子烟。

3.遵循国家法规,加强市场监管,避免安全性不明的非法产品泛滥。

4.重视科学知识宣教,提升用户对电子烟的认知和有关健康素养。

5.开展精准的毒理、细胞、动物、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探明电子烟的长期影响。

蔡雨阳认为,应基于科学证据开展进一步的健康经济学评估和分析。同时,需重视双重用户的健康风险,开展更多临床实验,及更长周期的追踪调研,探明电子烟的公共健康影响。

合规一周年,电子烟境遇几何?!

10月1日,《电子烟管理办法》和《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即落地1周年。

这一年中,国内电子烟市场从生产、批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了烟草专卖管理体系;

这一年中,调味产品退出市场,然而“奶茶杯”、“可乐杯”等非法产品暗流涌动,不断蚕食国标产品的市场空间,给国标产品的推广带来不小的压力,监管部门开展了多轮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尚无法杜绝此类产品的生产与流通;

这一年中,国内电子烟消费进入寒冬期,主要品牌销量一跌再跌、几近谷底;生产企业纷纷转向海外市场,总体保持了较高的增速,特别是一次性产品快速打开了新局面。

近期,有研究机构就国内电子烟发布了调研分析报告,给出了一些全新的视角来观察电子烟消费。据媒体报道,该研究由上海交大推出,覆盖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样本量达2000人。

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摘要,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腔腔说立场。

非法产品禁而不绝,国标产品用户仅四成

报告显示,调研发现仅40%电子烟用户主要使用国标产品,非国标产品依旧是消费主流,显示电子烟灰色产业链规模庞大。

在近期被使用的非国标产品中,88%为换弹式调味电子烟,其中最多的为水果/薄荷味烟弹,占比高达37%。

同时,调研还发现用户普遍对电子烟监管政策了解较少。例如,对于“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知晓率仅为40%;近10%的用户对监管政策完全不了解。

电子烟用户学历收入较高,九成是资深卷烟爱好者

该报告显示,我国有约1690万电子烟用户。调研中发现国内电子烟用户以接受过高等教育、中高收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89%的用户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61%的用户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同时,国内92%的电子烟用户是老烟民,即先使用卷烟,后转向电子烟。

改用电子烟后,近七成自报健康有所改善

据报告统计,调研中有68.1%的人由卷烟改用电子烟后,自报身体整体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其中18.6%的用户认为 “明显改善”,49.5%认为“稍微改善”。

其中,国标产品用户中有30.3%自报改善,非国标产品用户中仅有23.9%表示该症状改善。对此,该报告认为,《电子烟》国家标准对潜在有害物质和添加剂的使用做了更严格规定,因此国标产品的安全性可能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约1%的用户自报使用电子烟后身体状况变差,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等。

以上是该报告的一些重要观点,由于没有公开更多的调研数据,无法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因此仅供大家参考。

比如该报告认为电子烟对非烟民吸引力较小,不清楚调研样本是否充分考虑青少年对非国标产品的消费情况,鉴于果味、薄荷等非国标产品的吸引力,笔者对此观点存疑。

一座超大城市如何管好“一根烟”?

徜徉在百年外滩和南京路步行街,霓虹璀璨、热闹非凡。作为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上海见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融互通,也见证了诸多经济业态的兴衰沉浮。这其中,就包括烟草行业。

19世纪90年代,随着来沪外商的增多,外烟作为商品输入上海,卷烟在中国逐渐风行。民国时期上海市面烟品种类过千,在当时,抽烟既是一种社交方式,也是一种时尚。

时过境迁,随着民族工业振兴和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人们逐渐意识到吸烟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1994年,上海制定了政府规章《上海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成为中国最早开展控烟工作的城市之一;2009年12月10日,上海颁布《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10年3月1日生效实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后,大陆地区首部省级人大颁布的控烟地方法规。

控烟立法走过15年,在如今老年群体慢性病负担日趋加重的形势下,控烟工作成为卫生健康领域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重要一环。

两次修订引领创新,控烟法治化与时俱进

“在控烟领域,立法是最有效的措施。”谈及参与控烟立法修法15年来的感受,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合作中心主任吴凡感慨万千。

在吴凡看来,人人皆知吸烟有害健康,但危害健康只是吸烟在卫生健康领域呈现的结果,这一结果的“养成”过程涉及教育、文化、法治等方方面面,“在学校讲课时,我也经常告诉学生,控烟工作是卫生健康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最典型案例,值得研究。”

2016年,在吴凡等多位业内人士的提案建议下,《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迎来首次修订,与国际接轨,实现室内全面禁烟。

吴凡回忆,《条例》修订一列入计划,相关部门就委托医疗公卫领域的专业机构、研究所,进行相关科学依据的收集,“专题讨论的时候,为了充分说明修订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我们带着一本非常厚的材料上会,内容包含了社会科学、法律法规、医学研究等各方面的依据。”

然而,《条例》的修订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彼时由于国内尚缺乏对控烟的系列研究,反对声音提出:相关研究和数据基本都来源于国外,不能作为国内实施的依据。对此,时任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的吴凡当即提出:“既然要中国人的证据,我们立即找!”

随后,从民意基础调研、人群吸烟情况调查,到吸烟室空气质量调研,再到网络公开大讨论……在上海市统计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疾控中心等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份立足于本土的调查报告顺势而生。

2016年11月11日,几经修改和讨论后,《条例》修正案通过上海市人大审议,并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实施,宣告上海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实施“屋顶下全面禁烟”,同年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上海市人民政府“世界无烟日奖”。

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后,上海更新的禁烟标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袁全 摄

2022年10月,《条例》启动第二次修订,与时俱进关注新型烟草制品,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2023年11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将控烟作为重点内容,要求持续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

多年来,上海控烟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公共场所控烟状况不断向好,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控烟立法前的37.5%下降至12.3%。据统计,上海市民对《条例》的知晓率为88.7%,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达98.0%。

据统计,上海市成人吸烟率自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了7.5个百分点至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青少年烟草流行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学生卷烟、电子烟使用率处于参与调查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最低。

从“世博”到“进博”,打造全球健康“样板城市”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历时184天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开创先河,办成第一届“无烟世博”。

为了兑现“对世界许下的诺言”,2009年5月,上海市人大将《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由预备项目转为年度正式立法项目。从法律的层面上控烟,上海创了全国禁烟之先河。

2009年7月,上海世博局顺应社会呼声,以绿色、文明、健康为重,全部退还2亿元烟草企业捐款。紧随其后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进一步为“无烟世博”创造了法律基础。参照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颁布的《无烟草烟雾大型活动实施建议》,上海首次提出了明确的“无烟世博”标准。

2010年10月20日至21日,原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赴上海对“无烟世博”工作开展了联合评估,认为上海世博会已达到其发布的要求,实现了“无烟世博”目标;2010年10月29日,原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宣布,上海世博会实现“无烟世博”目标,成为世博会159年历史上首个“无烟世博”。

随着“无烟世博”的到来,“无烟上海”时代正式开启。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市控烟牵头单位,协调各控烟管理、执法部门联合行动,逐步形成了“行政监管”“场所自律”“社会监督”“人大督导”“专业监测”“舆情评价”的上海控烟“六位一体”推进机制。

2016年11月,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上海向全世界展现了健康促进的“中国方案”和“上海实践”,尤其是上海在控烟领域发挥了先锋引领作用,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控烟志愿者队伍。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袁全 摄

2022年启动的《条例》第二次修订,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上海成为国家将电子烟纳入监管后,首个修订控烟法规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的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发布新版禁烟标识并启动全市更新,首先于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更新全部禁烟标识。

监管执法“六个一”,控烟覆盖室外游烟

2019年8月,上海市政府制定出台《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这是全国首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其中控烟行动明确规划了线路图和任务书,并逐步形成“六个一”管理模式。

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介绍,“六个一”,即一套制度(控烟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一个机制(多部门联合协同和社会共治机制)、一根线(12345控烟投诉举报热线)、一幅图(控烟热力地图)、一张网(全市综合戒烟服务网络)和一系列工作方法(专业支撑、问题导向、人文关怀等)。

2015年起,上海12345市民热线平台受理的“禁烟控烟”相关诉求年均逾万件次,其中投诉举报类占九成以上,回访解决率约七成;在技术手段方面,2021年世界无烟日期间,控烟线索征集平台——“控烟热力地图”启用,可以动态显示全市控烟情况。

在戒烟服务方面,上海全市积极推进和完善戒烟服务体系建设。2024年,与《条例》颁布同年创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戒烟专病门诊,也迎来了开诊的15个年头。截至目前,该门诊总计为8000多名吸烟者提供个体化戒烟方案以及烟草病防治策略,平均戒烟成功率达到80%以上。

在南京路步行街附近拍摄的室外吸烟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辛梦晨 摄

然而,随着室内禁烟成效日趋向好,室外游烟问题相对凸显。对此,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于2023年“5.31世界无烟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向全社会推出“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配套发布全国首个控烟标识系统。

同时,上海持续在全市地标及代表性公共场所,开展健康上海行动专项“室外吸烟点示范建设”,目前已建成200个市级示范性室外吸烟点,并在吸烟点提供吸烟有害健康和戒烟服务资源信息,在减少二手烟危害的同时,引导烟民科学戒烟。

法治保障 共建共享 深入推进健康上海建设

上海正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健康中国战略也已成为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

控烟行动是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上海行动中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老龄化不断加深,慢性病负担日趋加重的形势下,对日常健康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干预显得更为重要。

上海控烟立法15年

依托法治保障不断提升无烟环境建设成效,为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上海方案”,助力健康上海建设。上海市成人吸烟率自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了7.5个百分点至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

最新公布的2021年全国青少年烟草流行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学生卷烟、电子烟使用率处于全国31个省份最低。2021年上海人均期望寿命84.11岁,为全国31个省份最高。

01、创新引领、与时俱进的控烟法治化进程

上海是中国较早开展控烟工作的城市之一,1994年制定了政府规章《上海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

2009年12月10日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10年3月1日生效实施,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后,大陆地区首部省级人大颁布的控烟地方法规,并推动全国城市控烟立法进程。

在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举办的世界无烟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对参加戒烟大赛并成功戒烟的公务人员进行颁奖

控烟品牌活动-上海市无烟集体婚礼

2016年11月11日

《条例》第一次修订,实现室内全面禁烟,并于2017年3月1日生效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上海市人民政府“世界无烟日奖”。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世界无烟日奖

2017年3月1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正案实施主题宣传活动在世博会原址世博源隆重举办

2022年10月28日

《条例》第二次修订并实施,与时俱进关注新型烟草制品,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

2023年11月1日

当日实施的《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也将控烟作为重点内容,强调持续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加强监督执法和完善戒烟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戒烟专业支持等。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和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本市各级健康促进委员会依托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控烟监管力度持续加强,自2017年室内全面禁烟后,全市年均控烟执法处罚金额达220万元以上,至2023年底累计近1600万元,执法力度全国领先,处罚金额位居全国31个省份第一,公共场所控烟状况不断向好。

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控烟立法前的37.5%下降至12.3%,室内“无烟具”、“无烟蒂”、“无吸烟室”场所的比例继续保持良好,分别为93.4%、90.3%、99.7%,法定禁烟场所电子烟使用发生率为2.2%。

市民对《条例》的知晓率为88.7%,在与上海市民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15部法律法规知晓度的第三方独立调查中,《条例》排名第一为最高。同时,市民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达98.0%。本市持续对餐饮、网吧、娱乐等控烟难点场所重点开展执法检查,同时对公共场所使用电子烟加强监管并连续开出“罚单”。

02、从首个“无烟世博”到全球健康城市“样板城市”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历时184天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上海世博会是《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履行后的首次世博会。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开创先河,办成第一届“无烟世博”。

2009年5月,市人大决定将《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由预备项目转为年度正式立法项目。从法律的层面上控烟,上海创了全国禁烟之先河。2009年7月,上海世博局顺应社会呼声,世博会以绿色、文明、健康为重,全部退还2亿元烟草企业捐款。之后经过多方不懈努力,2009年12月10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并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后,大陆地区首部省级人大颁布的控烟地方法规,也为上海打造“无烟世博”奠定了法律基础。参照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颁布的《无烟草烟雾大型活动实施建议》,上海首次提出了明确的“无烟世博”标准。

2010年10月20日-21日,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赴上海对“无烟世博”工作开展了联合评估,认为上海世博会自开园以来控烟措施不断完善成效稳步提升,已达到其发布的《无烟草烟雾大型活动实施建议》要求,实现了“无烟世博”目标。2010年10月29日,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宣布上海世博会实现无烟世博目标,成为世博会159年历史上首个无烟世博。2010年,上海在控烟立法和首创“无烟世博”的同时,开启了“无烟上海”1.0时代。

无烟世博

20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中国上海举办。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是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的首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海向全世界展现了健康促进的“中国方案”和“上海实践”,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尤其是上海在控烟领域发挥了先锋引领作用,2010年3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违法吸烟行为将承担的法律责任。2016年11月11日,市人大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决定》,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并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实现室内全面禁烟,“无烟上海”进入2.0时代。

2017年3月1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正案实施主题宣传活动上,时任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穿上控烟志愿者马甲,点赞和支持上海控烟工作

城市地标世博源控烟宣传

03、与时俱进,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

2021年1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明确电子烟属于“新型烟草制品”,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对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2022年3月1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电子烟管理办法》。2022年4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

上海于2022年启动《条例》第二次修订

重点关注公共健康,聚焦公共场所禁烟领域,借鉴国际国内做法,听取市民、“两会”代表委员和新闻舆论的意见,推动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2022年10月28日通过《条例》修正案,并于2022年10月28日起施行,是国家层面将电子烟纳入监管后,首个修订控烟法规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的城市,“无烟上海”迈入3.0时代。

2022年10月28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第二次修订,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后的首届进博会,志愿者在张贴新版禁烟标识

同步,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发布新版禁烟标识并启动全市更新,并首先于2022年11月5日-10日举办的第五届进博会更新全部禁烟标识,并在展会期间严格开展控烟监管共治和执法检查。此后,持续开展常态化的电子烟健康危害科普宣传和监督执法,并连续开出公共场所违规使用电子烟的“罚单”。

04、从控烟监管宣传“六个一”模式到控烟行动“三部曲”

一直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致力于打造健康之城,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2019年8月市政府制定出台《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这是全国首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其中控烟行动明确规划了上海控烟工作的线路图和任务书,并逐步形成和完善控烟宣传与监督执法“六个一”管理模式,即:一套制度(法律、规章、规范、标准等)、一个机制(多部门协同合作与社会共治机制)、一根线(12345控烟投诉举报热线)、一幅图(控烟热力地图)、一张网(全市综合戒烟服务网络)和一系列工作方法(专业支撑、问题导向、人文关怀等)。

控烟志愿者队伍授旗仪式

“十月怀胎·爸爸戒烟”孕产家庭戒烟活动全市推广启动仪式

针对室内禁烟成效日趋向好,而室外游烟问题相对凸显的情况,结合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思路,采取控烟“疏堵结合”策略逐步推进,于2023年世界无烟日在全市推出“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从室内全面禁烟到室外控烟管理,“无烟上海”跨入4.0时代。

2023年5.31世界无烟日主题活动上发布“控烟行动三部曲”

同时,配套发布全国首个控烟标识系统,包括标准化禁烟标识、室外吸烟点标识和引导标识;编制全国首个室外吸烟点建设规范;连续3年开展健康上海行动专项“室外吸烟点示范建设”,打造无烟环境,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自控烟立法以来,上海市控烟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和成绩,引领全国,接轨国际。同时,控烟工作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烟草业的干扰;控烟社会共治机制和行动的进一步强化和高效贯彻落实;餐饮、娱乐、综合业态等重点场所的控烟监管;党政机关、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家庭等场所无烟环境持续巩固;室外吸游烟造成的二手烟暴露;电子烟危害的宣传教育和有效干预等。

上海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和《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坚持多部门联动和社会共治,知难而进,久久为功,持续加强宣传和执法,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持,不断探索适合超大城市的控烟模式,建设无烟上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英国最新研究:推广电子烟能有效降低全民吸烟率

你还在纠结该不该把卷烟换成电子烟,有的国家已经靠推广电子烟受益了。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研究所 (NIHR) 支持的最新研究指出,英国、瑞典等公开认可电子烟的国家吸烟率正持续下降,电子烟至今没有对其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图:研究发布于《公共卫生研究》(Public Health Research)

推广电子烟为什么会降低吸烟率?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对戒烟的表述为“Quitting tobacco”,即戒断烟草,因为尼古丁不致癌,卷烟真正的危害源自烟草燃烧产生的4000多种化学物质。电子烟不含烟草燃烧过程,能减少卷烟95%的危害,且能显著提高烟民的戒烟成功率,所以一些国家会通过推广电子烟来降低本国吸烟率(卷烟用户数/总人数*100%)。

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官网宣传电子烟减害的科学知识,并在2023年推出全球首个“先换电子烟再戒烟”计划,向100万英国烟民免费发电子烟。但也有国家对电子烟有偏见,担心电子烟会成为非烟民的第一口烟,从而故意夸大产品危害,甚至禁止电子烟。

研究由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主导,对比了不同国家吸烟率的变化曲线,发现在推广电子烟的国家,电子烟不仅没产生门户效应,还能帮助推进控烟事业。数据显示,瑞典电子烟用户的占比从2015年的7%升至2020年的12%,吸烟率从2012年的11.4% 降至2022年的5.6%。

与此同时,为了控烟,澳大利亚把电子烟以处方药的形式放在药店销售,结果无论是卷烟销量的下降速度,还是吸烟率的下降速度,都比英国的慢很多。“很多人担心电子烟会诱导非烟民吸烟,现在我们证实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Peter Hajek说。

图:澳大利亚药店售卖的电子烟(图源网络)

作为全球知名控烟专家,Peter Hajek早在2014年就得出了关于电子烟的研究结论:电子烟只提供尼古丁,不会像卷烟一样释放60多种致癌物,它对健康的影响和咖啡基本没区别。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在近年来反复证实电子烟的减害作用。据2023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发布的《中国电子烟用户特征及公共健康影响报告(2023)》,近七成烟民改用电子烟后,自报身体整体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英国戒烟服务中心曾指出,电子烟已成为最受英国烟民欢迎的戒烟方式,用电子烟戒烟成功率高达74%。“烟民的戒烟成功率正随着电子烟的普及率而提高,我们相信,那些找不到有效办法戒烟的老烟民,将从电子烟中受益。”Peter Hajek说。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