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香烟价格 正文

“徐霞客”烟标-令人难忘的“华山”牌烟标

古代硬核“跑男”徐霞客带你重返万峰林。 来源:哔哩哔哩网

“徐霞客”烟标

上世纪90年代,淮阴卷烟厂出品了“徐霞客”烟标。烟标以银色和白色为底色,主、副版图案略有不同。主版图案为徐霞客头像,下方印隶书黑色“徐霞客”三字,副版图案标注大写艺术拼音“XUXIAKE”字样。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志在四方,“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蝴蝶泉”烟标

中国云南楚雄卷烟厂曾生产“蝴蝶泉”香烟,特制甲级品,烤烟型,焦油含量中。该烟标上的“蝴蝶泉”三字,属行楷字体,潇洒有力,自然大方,富有美感,韵味十足。该烟标上的“蝴蝶”图案,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蝴蝶泉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独特神奇魅力,令人悠然神往,难以忘怀。

坐落在大理点苍山云弄峰下的蝴蝶泉,泉水清澈如镜。每年到蝴蝶会时,成千上万的蝴蝶从四面八方飞来,在泉边漫天飞舞。蝶大如巴掌,小如铜钱。无数蝴蝶还钩足连须,首尾相衔,一串串地从大合欢树上垂挂至水面。五彩斑斓,蔚为奇观。

蝴蝶泉,是有名的游览胜地之一,风光秀丽,独具天下罕见的奇观(蝴蝶会)。随着反映白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的传播,蝴蝶泉这一奇异的景观更是蜚声遐迩,驰名中外。蝴蝶泉的传说凄美感人。蝴蝶泉原叫无底潭。潭边住着父女二人,女儿叫雯姑,聪明美丽如一朵金花。雯姑长大后,和猎手霞郎定下终身。后来雯姑被地主抢走,霞郎打猎回来后拼死将他救出。不料官兵追来,二人走投无路,双双跳进了无底潭。顿时,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待雨过天晴,潭中飞出一对美丽无比的大彩蝶,后面还跟着无数的小蝴蝶。那一天是农历4月15日。从此,每年的这一天,无数美丽的蝴蝶就会聚集在这里,讲述这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有名的“蝴蝶会”。

徐霞客在游记中曾写道:“蛱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蝴蝶泉在绿林丛中,是个约50平方米的泉池,清冽的泉水从泉底鹅卵石的白沙中涌出,池的周围有大理石栏杆,上方三块大理石上有郭沫若题写的“蝴蝶泉”三个字。四周古树蓊郁,一棵高大粗壮古老的“蝴蝶树”横跨泉上。郭沫若在其《蝴蝶泉》长诗中写道:“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万千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

楚雄卷烟厂始建于1974年,   于1998年7月与红塔集团构成母子公司体制。2004年9月,与集团总部实现了一体化整合,成为集团核心卷烟工厂之一。楚雄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所产烟叶因其成熟度好、组织结构疏松、色泽油润丰满而享誉全国,被国际烟草商称为最可信赖的"南华烟叶"。楚雄卷烟厂1999年4月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楚雄卷烟厂曾生产金版纳、桂花、蝴蝶泉、国宾、鹰牌、雄狮、经济、红椿、银兔、玉笛、丽云、紫燕、云桂、雄宝、南鸽、中国民航、孔雀、薄荷、龙凤、马樱花、金杯、向阳、月琴等牌号香烟。

2012年12月,完成易地技改搬迁工程的楚雄卷烟厂新厂区正式竣工投产。新厂建成后,成为全国第一个集烟叶原收原调、工业分级、模块组合、打叶复烤和卷烟生产于同一个生产区,集中采用先进的原料加工、卷烟生产工艺理念和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卷烟企业。重信用、守合同,保证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工厂全力跟随客户需求,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改进。

多年来,楚雄卷烟厂以努力“争创行业30—80万箱规模卷烟工厂标杆”为目标定位,以建设“规范楚烟、效率楚烟、活力楚烟、和谐楚烟”为根本任务,把卓越的产品质量、严格的内部管理、过硬的队伍素质作为立身之本,增强内生动力,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金彩洪,三十多年来,始终专注于维护和提升产品质量这一件事,用行动诠释着一代又一代红塔山孜孜不倦追求产品极致的“初心”和“匠心”:支支精品、包包精美、条条精致、件件精良,做最好的卷烟产品;是众人眼里的“主心骨”,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烟机设备修理高级技师”、“红塔集团特级维修师”等荣誉。

2017年11月,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2年,云南中烟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楚雄卷烟厂被云南省红十字会授予“2021年‘99公益日’网络筹款爱心单位”荣誉称号。

2023年,经过择优推报、资格审核、集中评审等环节,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制丝车间生产甲班获得“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称号。

令人难忘的“华山”牌烟标

中国陕西澄城卷烟厂曾出品“华山”牌全新过滤嘴香烟,20支装,烤烟型,焦油量15mg,烟气烟碱量1.0mg。该烟标上的“华山”二字,属行书字体,笔力遒劲,潇洒大方,充满美感,趣味横生,引人入胜。该烟标上的华山图案,简洁明快,漂亮大气,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西岳华山的险峻雄姿和迷人魅力,让人赞叹,令人神往。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山脉,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中华之“华”源于华山,华山有 “华夏之根”之称 。华山是中国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也是中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祗,即西岳华山君神。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王重阳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1982年,华山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华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11年,华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华山之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由于华山位于中国版图的最中央,又称“中华山”。中华山周边聚居的民族又称“中华山民族”。

华山的著名景区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华山主峰有东峰、南峰、西峰、北峰和中峰。明代徐霞客曾用“诸峰皆片削层悬”来描述华山之险。华阴老腔那淳朴粗犷的歌吼声:“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华山和黄河做了伴,田里的谷子笑弯腰……”,令人震撼。

澄城卷烟厂位于渭南市澄城县,多年来发展迅速,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主要经营雪茄烟、卷烟,与多家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重信用、守合同、保证产品质量,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全力跟随客户需求,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改进。

澄城卷烟厂,创建于1976年,1983年列入国家计划,1986年上划行业管理,2004年成为徐州卷烟厂澄城分厂,2007年划归陕西中烟工业公司,2009年更名为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澄城卷烟厂,是澄城工业经济的支柱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曾先后荣获全国烟草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省级平安单位等荣誉称号。

澄城卷烟厂多年来曾生产钟楼、西凤、岳楼、骊山、壶梯山、西京、澄塔、华山、宝成、红梅、双猫、飞利达、金鹊、贵妃、美乐、美人蕉、大唐、金泉、秦王等牌号卷烟。其中“钟楼”牌卷烟,曾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

1977年,澄城县在县城北关借用生产队饲养室6孔窑洞作为生产场地,进行手工卷制试产名曰“澄塔”牌香烟。

1982年,澄城县烟厂生产雪茄烟8000标箱,产值32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50多万元。

1984年,澄城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雪茄烟厂改为卷烟厂。

2009年,澄城卷烟厂生产卷烟8万箱,实现产值27130.86万元,销售卷烟7.77万箱,实现销售收入26244万元,实现两税14364万元。

2013年,澄城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实施,2018年7月建成投产。在产能规模上,制丝能力30万箱/年;卷接包能力20万箱/年,硬件装备跃居成为全国烟草行业一流水平。

2014年,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澄城卷烟厂卷烟总产量39.25亿支,卷烟品牌有自有品牌猴王、延安。

2018年,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澄城卷烟厂生产卷烟6.8万箱,实现工业总产值5.14亿元,实现税金3.09亿元。

2022年,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澄城卷烟厂通过多项措施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2023年,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澄城卷烟厂加强物流保障工作,统筹做好生产物资保障,确保市场货源供应及时,强化库区日常安全管理。

2023年,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澄城卷烟厂被澄城县委评为2022年度“法治企业”。

2023年,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澄城卷烟厂自主研发的“YB55小盒透明纸包装机用入口推包装置的回油改进结构”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浮筠边城 璀璨金叶——高黎贡山烟草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侧

徐霞客笔下的“极边第一城”——云南省腾冲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这里更是烟叶生产的“黄金走廊”,高黎贡山的清泉甘露、印度洋的暖湿季风、北回归线的和煦阳光、孟加拉湾的调匀降雨、万年火山的肥沃土壤,为孕育优质烟叶提供了优越的生态条件。

琢璞玉 共展“翡翠烟区”新图景

39年前,第一粒烤烟种子在腾冲生根发芽,从360亩到12.06万亩,腾冲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不断探索中砥砺前行,将一块块镶嵌在群山间的“翡翠原石”雕琢成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展开了一幅“翡翠烟区”新图景。

机械化培土(资料图)。

精心设计,夯实发展基础。腾冲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将基本烟田纳入腾冲市土地利用总规和基本农田“一张图”管理,建立基本烟田永久保护制度,依托“市、乡、村”三级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开展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实施主体的土地中长期集中流转,扎实推进烟区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有序化发展。以县为单位,腾冲水稻播种面积居全省第一位,油菜播种面积多年稳居全省第二,烤烟种植面积居全省第十二,千亩以上烤烟连片种植面积比例近50%,烟区“稳”的基础更加牢固。

用心雕琢,提升烟叶质量。腾冲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围绕“双十”要求,以“三双”网格化管理和“ICIS”差异化服务为抓手,强化烟叶生产全环节精细化、精准化程度,并不断加快烟叶生产转型升级步伐,按照农田端发力、农机端蓄力、服务端聚力3条路径,稳步推进全程机械化,实现较传统生产模式减工8.4个;推广“线上下单 线下服务”的工作模式,完成“香叶智农”交易量2.5万单,开展烟叶智能化收购,不断深化数智转型;大力推行土壤保育、绿色防控、清洁烘烤等科技措施,切实擦亮绿色生产底色,筑牢烟叶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

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烟田(资料图)。

细心抛光,打造卓越品牌。凭借着上乘的质量,以高黎贡山绿色生态优质烟叶为代表的腾冲烟叶备受工业企业青睐,为省内外多家工业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保障,进入中高端卷烟品牌核心原料的比例逐年攀升。腾冲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2022年云产卷烟高端特色烟叶开发项目年度综合考核中位列全省前茅;在湖南中烟近3年高一类备料烟叶C1F、C2F选率分别提升18%、26.93%;河北中烟反馈“腾冲烟叶香气较好,吃味较醇和”,将其作为“钻石”卷烟品牌配方的主料烟。腾冲烟叶全面呈现出“优、稳、实、精、特”五大亮点,塑造了“馥郁天成、本香自然”的腾冲烟叶品牌。

铸金石 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

腾冲是云南优质粮食作物重要产地之一。在重农抓粮的大格局中,腾冲烟草积极推动烤烟产业融入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就地转化运用腾冲科学家论坛成果,建立以烟为主、粮烟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走出一条“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粮烟融合、一体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腾冲市界头镇永胜社区烟后水稻(资料图)。

摸索寻路,从水旱轮作到周年三季三熟。腾冲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充分运用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在稳固传统“稻 烟”水旱轮作的基础上,依托朱有勇院士烟后玉米项目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烟后抢茬种植大豆、玉米,推广烟、粮、经周年三季三熟种植模式4万亩,实现新增亩产值1800元左右,形成烟粮、烟经互融共生的新局面。在朱有勇院士团队的支持下,腾冲从粮烟协同到种养循环发展。在周年三季三熟种植模式的牵引下,打造“烤烟—烟后青储玉米—肉牛养殖—农家肥还田”的循环发展模式,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就地建设青储饲料加工厂、农贸市场和牲畜交易市场,完善产业链构成。种养循环模式的推行,串起了一条绿色生态农业增值链,实现村集体和烟农的“双增收”。

奋勇拓路,从一产为主到三产融合发展。腾冲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粮烟协同为基,积极探索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由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建设菜籽油精炼加工厂,打造“界头香”菜籽油本土品牌,构建“产、加、销”一体化模式,以油菜花海为核心的“人间仙境”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让一大批当地烟农搭上乡村旅游的致富“快车”。

开展无人机飞防(资料图)。

通过不断努力探索,腾冲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将农业产业链紧密串联,初步构建了一个产业深度融合、资源集约配置、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烟农全年亩均种植收入达7600元-8650元,实现粮烟协同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烟农喜获丰收(资料图)。

凝璧玉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在未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腾冲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将烟叶产业融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局,聚焦烟草农业现代化,扎实推动烟田可持续经营、产业可持续发展、烟农可持续增收。重点围绕“土地中长期流转、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多元产业融合发展”3条路径,横向拓展多个联农带农机制的“3 X”模式,纵向优化产业链结构助力集体经济壮大,着力建设“高黎贡山烟草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粮食与烤烟共稳、集体与群众共富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烟标收藏的情结

2016年下半年,《青岛卷烟厂烟标集(1919~2006)》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青岛卷烟厂80多年间的192个牌号1156枚烟标及有关史料,是该厂第一本完善翔实的烟标集,可谓内容全面、观点新颖、装帧精美。中国烟草博物馆和青岛图书馆高度评价并收藏了这本富有史料价值的书籍。

很难想到,这本厚437页、重约2公斤的烟商标集,竟是由该厂年近古稀的退休干部赵玉华和其丈夫苏家良历时六年编写而成的。

遗憾和热爱

翻开烟标集,只见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们深情热爱的青岛卷烟厂。”这句话说明了作者编写此书的初衷和目的。

1968年,高中毕业的赵玉华进了青岛卷烟厂。从车间到机关,从工人到干部;从知青办到企管办,从计划处到信息中心,她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干出名堂和成绩。

赵玉华很早就了解“青烟人”对有一本企业自己的烟标集有多么渴望,知道企业曾组织编写而未出成果,她曾暗下决心编写烟标集,为此也搜集了不少烟标,但终因工作太忙而难以顾及。退休时,很少掉泪的她在欢送会上泪如雨下。她说:“总觉得烟厂给自己的太多,自己给烟厂的太少,留下了遗憾!”她所说的遗憾,其实就是指编写烟标集这件事。

退休后,赵玉华把自己的想法跟苏家良一说,立即得到喜爱收藏的苏家良的理解和支持。在2010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赵玉华夫妇迈上了编写烟标集的漫漫征途。

编写烟标集的基础工作是广泛全面地搜集烟标。古人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赵玉华夫妇搜集烟标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平时见到亲戚、朋友、同事,忘不了的问话是“有没有烟标”;看见丢弃的烟标,总会弯腰捡起,然后拆开、擦净,放到衣袋里……

老两口知道,搜集一般烟标可以要和捡,而珍贵稀缺的烟标就只能靠买了。老两口几乎天天上网寻找和购买烟标。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型烟标交流会和拍卖会,他们几乎每次都参加。在江苏南京的一次烟标拍卖会上,赵玉华用1300元钱拍下一枚较为罕见的烟标。因为经济能力有限,对那些实在买不起的烟标,赵玉华只好和烟标主人商量,采取拍照或扫描的办法留下样品。

四次英国之行

据《青岛卷烟厂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该厂生产过81个牌号的卷烟。数量虽不多,但由于年代久远,搜集这些烟标及其资料,难倒了不少烟标收藏界的“英雄好汉”。青岛卷烟厂当年组织编写未成,这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这个难题又摆在了赵玉华夫妇面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英国工作的女儿苏波帮了大忙。

苏波得知父母的难题后,提议先向总部设在伦敦的英美烟草集团(其前身英美烟公司曾于新中国成立前在青岛设厂生产卷烟)求助。于是赵玉华夫妇满怀希望,于2011年第一次来到伦敦。苏波把父母写的信译成英文寄往英美烟草集团,没想到很快得到回信说当年在华企业的烟标资料已经销毁。

赵玉华夫妇乘兴而去败兴而归。2012年,苏波得知,英国烟标收藏家俱乐部将于当年6月份举行年会,同时举办烟标交流会和拍卖会。于是赵玉华夫妇第二次来到伦敦。这次伦敦之行收获颇丰,赵玉华不仅买到了许多珍贵烟标,还结识了英国烟标收藏家俱乐部秘书长,并成为该俱乐部成员。回到国内,在女儿的帮助下,赵玉华与英国烟标收藏家俱乐部建立了经常性联系。

2013年春天,赵玉华得知,一位名叫丹尼尔的英国烟标收藏家有英美烟草集团当年在华企业的烟标资料,于是她和丈夫第三次飞到了伦敦。丹尼尔家离伦敦200多公里,第二天早上还没倒过时差的赵玉华就让女儿驾车前往丹尼尔家。

驱车近三个小时,终于见到了丹尼尔,见到了烟标和相关资料。烟标共300多枚,资料上详细记载了英美烟草集团当年在华企业生产烟标的图样、设计单位、注册单位及地点、变更情况等。

赵玉华毫不犹豫地用重金买下了这些资料,还和丹尼尔成了好朋友。赵玉华经常通过网络向他咨询有关问题,丹尼尔每次都是详细查找资料,认真给予回答,最后成为《青岛卷烟厂烟标集(1919~2006)》的顾问。

2015年,烟标集初稿完成,赵玉华夫妇第四次来到伦敦,把初稿送给丹尼尔修改。丹尼尔先后写了七封长信,谈修改意见,这对烟标集的出版帮助很大。

三次征求意见

一开始,赵玉华认为,烟标收集齐了,按时间顺序排列,加上前言和后记就可以完工了。后来发现并非这么简单。在编写这本烟标集的六年时间里,大的改动就有三次,一次比一次要求高,一次比一次难度大。赵玉华夫妇对此不是避重就轻、退缩放弃,而是知难而进、自我加压,做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变动。

赵玉华第一次拿出征求意见的烟标集初稿,其实是一本只有烟标没有文字的图画集。大家浏览之后说,这看上去更像是一本美术作品集。有的朋友提出建议,能否像连环画一样,在每枚烟标的后面附上设计者、设计时间、注册时间、画面含义、生产数量和背后故事等。

赵玉华夫妇觉得非常有道理,又把重点从搜集烟标转向搜集其他资料。于是,两位老人成了青岛卷烟厂档案馆的常客。他们不畏严寒酷暑,戴着老花镜,一边翻档案一边做记录,还查阅了厂志、年鉴、厂报及有关文件等。

赵玉华第二次拿出烟标集征求意见,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然而,一位老领导觉得把烟厂近百年的烟标“一锅煮”不好,缺乏层次感,建议把烟标集分成“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前要有概括性的文字,说明它们的不同情况特点,看出变化和发展。

这个建议对赵玉华夫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不单是收藏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对企业发展乃至每枚烟标的内涵要有独到看法。

为做到这点,老两口推迟了编写计划。在搜集整理烟标资料的同时,买了许多与烟草和企业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研究。夫妇二人经常讨论交流,有时为不同观点而激烈争论。他们还注意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向资深烟标收藏家请教,注意倾听不同的观点,进行对照和比较。比如怎样认识改革开放前后烟草行业的变化,赵玉华夫妇数易其稿,最后才写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说明”。

烟标集付印前,赵玉华又拿着第三稿征求意见。烟标藏友们评价很好,但由于对青岛卷烟厂和英美烟草集团的发展变化不很了解,有些地方看不懂。为解决这个问题,赵玉华夫妇又查阅相关资料,写出了“青岛卷烟厂演变图”“青岛卷烟厂大事记”和关于英美烟草集团的“注释”,附在书后。对此,烟标藏友及读者都表示满意。

集体的力量

赵玉华说:“烟标集虽然署我和老伴的名字,其实是集体力量的结果,特别是青岛卷烟厂那些老领导、老职工为烟标集付出了很多,没有他们提供的大量真实、生动、鲜为人知的资料,就不可能有这本烟标集。”事实的确如此。赵玉华在烟厂工作了36年,对烟厂的老领导和老职工太熟悉了,这是她编写烟标集的特殊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卷烟厂手工绘制烟标的主要设计师有四人。第一任设计师张锡之,1992年去世。于是,其他三位成了赵玉华走访的重点。最少的走访五次,最多的走访三十余次。杜吉广是第二任烟标设计师,年近八旬,他设计的烟标最多,帮助赵玉华揭开了许多谜团和误解。

青岛卷烟厂的许多退休老领导都参与了烟标的策划设计定稿工作,他们也成了赵玉华走访的重点。例如,有关张锡之的情况,赵玉华就是通过走访90多岁的原副厂长张志俊才知道的。张锡之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设计了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卷烟厂第一枚烟标“黄河”,前后共设计了近40个牌号的烟标,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卷烟厂退休老职工听说赵玉华要编写烟标集,非常高兴和支持。赵玉华走访他们时,他们不仅认真回顾,还纷纷把自己留存的烟标、照片等送给赵玉华。

据统计,六年时间里,赵玉华夫妇走访老领导和老职工近千人次,了解到大量在档案馆查不到的历史事实和有趣故事,为烟标集内容的翔实生动打下了基础。烟标集编成后,赵玉华又印出样稿,送33位老领导和老职工审阅,征求意见,加以修改,最后才定稿付印。许多职工说,赵玉华的走访,实际上也是在做青岛卷烟厂资料的抢救工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烟标集的出版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随着我对企业历史资料和实物收藏研究的深入,以后将向烟草行业、青岛卷烟厂、烟标收藏界的朋友拿出新的成果,献出挚爱深情。”赵玉华坚定地说。

更多相似内容:

http://fj.weather.com.cn/

https://m.baike.com/wiki/动章/1580308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260246_210568164.html

http://m.5156edu.com/writer/8621.html

https://m.yunnan.cn/system/2023/12/27/032888976.shtml

http://m.5156edu.com/writer/8621.html?ysduhk=il9qs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